在武清人的食谱里,有一道最为普通、最为简朴,也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大众美食——贴饽饽熬小鱼。这道传统美食虽属于家常便饭,物美价廉,却有口皆碑。
贴饽饽熬小鱼是武清传统名菜。方言中有一句歇后语“贴饽饽熬小鱼——一锅收(熟)”,道出了这道美食最大的特点——饭菜同烧。
这道贴饽饽熬小鱼,虽然没有“天津三绝”那么响亮的名堂,但吃来同样美味爽口。而且,它也有一个富于戏剧性的传说。

贴饽饽熬鱼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贴饽饽熬小鱼的由来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。天津地处九河下梢,盛产鱼虾,水产资源十分丰富。
武清早先的渔民或驾船捕捞,或傍河结网,以此果腹充饥,或卖些银两维持生计,不仅促成鱼市的繁荣,还发明了独特的烹调方法,他们应当是贴饽饽熬小鱼的首创者。
及至天津开埠以来,漕运兴旺,人口激增,城乡百姓盖房造屋,炕头均垒有柴灶锅台,用以生火取暖,烧柴做饭。渔家“一锅出”的烹调方法,渐渐为岸上人家广泛采纳,而且历经改良,越做越精致。这道大众美食有口皆碑,伴随着历代武清人经历了世纪的风云和时代的变迁,成为武清地方风味的经典标志。
贴饽饽熬鱼所需食材极为普通,方法也不复杂,但做法却有独到之处。制作时必须用铁锅,关键在于掌握火候。“要选取鲜活的小杂鱼,如“麦穗儿”、“蒿根儿”,沾面粉炸至金黄色,码在锅底,加葱、姜、蒜、八角,倒入用面酱、腐乳、酱油、老醋、料酒、盐和水调制的料汁没过小鱼……”

贴饽饽熬鱼
接下来,再来说说饽饽的制作方法。
贴饽饽是以玉米粉加水和面,用手拍成一个个长圆形厚饼,贴在灶火铁锅的周围烤制而成。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饽饽呈金黄色,味美适口,特别是饽饽下面的焦面,又香又脆。上面入口暄软,饽饽与鱼热气混合,有小鱼透出玉米面的清香鲜味。“选用的自然是新磨的玉米面,掺少许白糖加水和匀,用双手拍成一个个长圆形的饼子贴在四周……”
文火烧大约十多分钟的时间,使鱼入味,饽饽结嘎。好了,揭锅!顿时热气蒸腾、香味四溢,撒上小葱香菜,那叫一个扑鼻香。“
不行了,看完好想吃啊。。。
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
赏